是否应该“走出去”?
更新时间:2024-04-07 09:37浏览次数: 1251
当前形势下,中国制造业是否应该“走出去”?近年来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“逆全球化”持续发酵。国内受劳动力成本、环保等因素影响,产品出口成本优势缩小。中国制造业传统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战。考虑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,规避贸易壁垒,将自身优势在全球实现更大价值似乎势在必行。
往回看,在出海这条道路上,中国企业实际已经历了好几个阶段:
第一阶段,从2001到2008年,中国加入WTO,国内的企业真正开启了“全球化”的道路,但这个阶段,企业更多是靠代工国外的产品实现出口,打造的是低端产业链。
第二阶段,从2008年到2018年,全球金融危机爆发,出口型企业遭受重创。也正是这个时候,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思考竞争力不足和品牌缺失的问题,他们决定走出国门,开启买买买的模式。但单纯靠海外并购,并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品牌的崛起。
到了第三阶段,也就是2018年之后,海外需求正在减弱。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强调“制造业回流”,过去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正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,出口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然而,越是艰难的情况下,中国企业的韧性就越应得以展现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亟需开拓海外市场,纷纷开启了出海之路。但出海就意味着风险,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迈出的一步。一旦实施,企业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来自多维度的各种挑战。但新挑战往往意味着新机遇,是选择“苟在草里听天由命”,还是“走出去直面挑战”,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力、人力、物力、精力等,结合目的地经济环境、政治环境、当地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、供应链情况、物流情况、文化差异、税法差异等等因素尽可能详尽地作好前期调研工作。
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局势下,出海之路必定会遭遇更多的风浪,但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低碳发展、全球产业链布局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而且从现实来看,作为企业战略方向,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%,而国内市场仅可消化20%,“内卷”日益加重已无法避免,想要获得更广阔的市场,想要提升竞争力,想要利润,想要更久远的可持续发展 ... 是时候“走出去”了。
往回看,在出海这条道路上,中国企业实际已经历了好几个阶段:
第一阶段,从2001到2008年,中国加入WTO,国内的企业真正开启了“全球化”的道路,但这个阶段,企业更多是靠代工国外的产品实现出口,打造的是低端产业链。
第二阶段,从2008年到2018年,全球金融危机爆发,出口型企业遭受重创。也正是这个时候,有一部分企业开始思考竞争力不足和品牌缺失的问题,他们决定走出国门,开启买买买的模式。但单纯靠海外并购,并无法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品牌的崛起。
到了第三阶段,也就是2018年之后,海外需求正在减弱。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强调“制造业回流”,过去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成本优势正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,出口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然而,越是艰难的情况下,中国企业的韧性就越应得以展现。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亟需开拓海外市场,纷纷开启了出海之路。但出海就意味着风险,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迈出的一步。一旦实施,企业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来自多维度的各种挑战。但新挑战往往意味着新机遇,是选择“苟在草里听天由命”,还是“走出去直面挑战”,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力、人力、物力、精力等,结合目的地经济环境、政治环境、当地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、供应链情况、物流情况、文化差异、税法差异等等因素尽可能详尽地作好前期调研工作。
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局势下,出海之路必定会遭遇更多的风浪,但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低碳发展、全球产业链布局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而且从现实来看,作为企业战略方向,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%,而国内市场仅可消化20%,“内卷”日益加重已无法避免,想要获得更广阔的市场,想要提升竞争力,想要利润,想要更久远的可持续发展 ... 是时候“走出去”了。